咨询电话
0311-80761656
手机:13731188192
联系人:王老师
西柏坡,这片承载中国革命胜利曙光的热土,不仅是“两个务必”精神的发源地,更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践标杆。
如今,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,西柏坡党性教育以历史为课堂、以文物为教材、以精神为内核,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锤炼党性、
坚定信仰的重要阵地。
一、历史根基:从“两个务必”到自我革命的精神传承
西柏坡党性教育的核心,在于将革命历史与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深度融合。
1949年,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“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,
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”,
这一“两个务必”精神至今仍是党性教育的核心内容。
西柏坡时期,党中央在指挥三大战役、制定《中国土地法大纲》、筹备新中国建设的同时,已展现出强烈的自我革命意识。
例如,面对胜利后党内可能滋生的懈怠情绪,毛泽东以“进京赶考”的比喻警示全党,要求始终保持“赶考”状态。
这种精神在当代党性教育中被具象化为“重走赶考路”等实践课程,学员通过参观七届二中全会旧址、五大书记旧居等场景,
体验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的决策智慧,感悟“不做李自成”的历史深意。
二、教学模式:沉浸式体验与多维互动
西柏坡党性教育突破传统说教模式,形成“四维一体”的教学体系:
1. 现场教学:在中共中央旧址、中央军委作战室等场景中,学员通过角色扮演重现土地会议讨论、三大战役部署等历史事件,
直观理解“群众路线”和“民主集中制”的实践逻辑。
2. 情境模拟:以保密教育为例,西柏坡时期严格的电讯管理(如电台分级、密码加密)被设计为模拟训练,
学员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“密电译发”“情报传递”任务,强化纪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。
3. 互动研讨:围绕“新时代如何践行两个务必”等议题展开辩论,结合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等现实案例,
探讨党性修养与工作实践的融合路径。
4. 情感共鸣:在五大书记雕像前敬献花篮、重温入党誓词,通过仪式感唤醒初心使命;
在“红色家书诵读会”中,学员朗读革命烈士书信,体会信仰的力量。
三、课程创新:从历史场景到现实映射
西柏坡党性教育课程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呼应:
专题课程:如《西柏坡精神与全面从严治党》解析“自我革命”的理论逻辑,结合当前反腐败斗争案例,
阐释“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”的现实意义。
定制化实践:针对企业高管设计“红色管理与商业伦理”课程,将“艰苦奋斗”精神转化为成本控制与创新驱动的企业战略;
针对青年干部开设“群众工作模拟沙盘”,通过解决虚构的基层矛盾案例,提升群众工作能力。
跨区域联动:与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、冉庄地道战遗址等联合开发“红色教育链”,
通过对比不同革命阶段的斗争策略,深化对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解。
四、现实启示:党性教育的时代价值
西柏坡党性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:
1. 破解“四风”顽疾:通过对比革命时期“一张桌子四把椅”的简朴办公环境与当代部分干部的奢靡之风,
引导学员反思“享乐主义”危害,筑牢廉洁防线。
2. 强化使命担当:在西柏坡保密工作展馆中,周恩来制定的《电讯保密办法》被转化为现代信息安全案例教学,
警示党员干部在数字时代需严守政治纪律。
3. 赋能基层治理:借鉴西柏坡时期土地改革经验,开发“乡村振兴中的群众动员”课程,
帮助基层干部掌握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的工作方法。
结语:以精神灯塔照亮新征程
西柏坡党性教育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未来的号角。正如学员在培训心得中所写:
“站在五大书记运筹帷幄的院落里,我读懂了‘功成不必在我’的境界,更坚定了‘功成必定有我’的担当。
”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,西柏坡精神将继续以其穿越时空的力量,
指引共产党人在自我革命中永葆生机,在服务人民中践行初心。